“网络喷子”的成因? 王阳明早有先见 如何不喷?有解法!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会达到一点就爆的局面,
网友评论素不相识就能剑拔弩张互喷,
总觉得自己的委屈别人不理解,社会也没有人情味儿。
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?
莫不是我自己做错了什么?
网友“认识我你不亏”分享了一篇精彩的文章,
好像五百年前的王阳明早就预见到了,人们在一个特殊的条件下就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。
那么是什么让今天的社会这样紧张,如何能让自己摆脱这种紧张和无味的生活呢?
“栽培涵养之方”
王阳明将涵养看作太阳所在的南,河流所去的东,人应望向和走去的方向。
无论是想涵养自己,还是涵养孩子,这都是依归——
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在涵养面前,都如孩童。

这三副“栽培涵养之方”是:
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,
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,
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。
这里的涵养是动词,惟此才能通往作为名词的涵养。
歌诗、习礼、读书,看上去稀松平常,都是旧时的寻常教法,
与今时似乎也有隔阂,却其实并不寻常,而且和今时联系紧密至极。
它们背后,不仅有着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三重隐喻,
更指向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至深之境。
而多数人,都无力看至这层。
何为歌诗的隐喻?
便是这个时代无数人说着的诗和远方。
这非情怀而是心境,非出去而是回来。
陶渊明诗曰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”,
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说“人充满劳绩,却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”,
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心理学原理:
心远才能容得下世间的种种,才能消融世间的嘈杂,于是在从容中生出诗意。
反之呢?心小心窄,世间种种便皆是压迫,世间嘈杂便皆是相扰,
生出的就只能是压力、焦虑和烦躁。
心大则世间小,心小则事事大。
庄子《人间世》里说:“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。”
无用之用方为大用,无为之为方为大为,说的就是这点。
人往往不扩充自己的容器,却想装更多的水,
不泼在自己身上直至淹死又待如何呢。
所以王阳明在《训蒙大意》中说:
“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,此皆末俗庸鄙之见,
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!”
今人的毛病是凡事只求有用,如同丛林里只顾眼前饥饱而枉顾清风明月的动物。
是的,这是一种动物性。诗和远方,则是人的神性。
消除这种动物性、去往神性的路,
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歌诗,读诗、背诗、品诗。
因为神性即是人之内心与万物的诗性。
“歌”字用得很妙,说的不仅是咏诗的平仄顿挫之法,更有诗性如歌之意。
这个过程,岁月里长久的熏染,
就是对内心和看待世间的眼睛之诗性的涵养,
就是阳明以此“发其志意”的深意,志即心志,意即诗意。
心意如诗,岁月才能如歌。
何为习礼的隐喻?
便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在说的仪式感。
而尽管很多人在说,真正懂得其内涵的却少之又少。
于是以为是泡一杯茶、读一本书再拍照发朋友圈的情调,
妆要化好、衣要品味的外在讲究,
节日送亲人爱侣礼物的情意表达,称之为生活的仪式感。
这太表面了,失却了根本和重要的东西。
古人在占卜、祭祖、拜师等时,有焚香沐浴、斋戒三日、三叩九拜等仪式,
这是因为他们讲究的是心的诚与敬,
《大学》所谓的正心诚意,
仪式感较深的真谛,就在这里。
如今每到过年就有不少人抱怨没有年味儿了,
正是因为没有了这份诚敬,过年的仪式也就成了表面工夫和负担。
心中至诚至敬,发之于外自然就是庄重的表达,
而不是徒有表面的故作姿态。
而今时之人所谓的仪式感,就落在了故作姿态上,
即使心中有些许认真和真情,似乎也是可有可无,
表面的标榜要远远大过内在的真实。
这种琐碎浅薄,不是仪式,而是表演。
心中诚敬,所立处是心的本源。
万法因心起,诚敬之心落在自处、待人、接物上,
就时时处处无不体现出一种仪式感,
而不只在大事之上、特定之时。
王阳明说“习礼以肃其威仪”,这就是威仪所在,
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质和气场。
就如一个严谨之人,往往时时处处都是严谨的,
不论是书桌、书架上有序的整理摆布,
还是独立或行动时皆有很高辨识度的姿态,
无不让人感觉有一种仪式感贯通其中。
这才是仪式感的真意。
而一个轻薄之人也是时时处处轻薄的,
善变轻飘地看不到一丝仪式的痕迹。
习礼,礼仪只是表面,为人处世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而只有将眼光放在修炼心的诚敬上,才称得上是对自己的涵养。
诚是忠于本心,敬是懂得谦卑,不妄想才识本心,敬畏天道才有谦卑。
否则礼就成为一种手段,
而落入表面一套、背后一套的虚伪,表面逢迎、背后暗害的阴邪,
正如这个时代的大行其道。
虚伪是阴邪的浅层次,阴邪是虚伪的深层次,
除了那些出自善意的谎瞒。
所以那些吆喝仪式感却多少虚伪的人,
莫以为是无伤大雅的小事。
何为读书的隐喻?
便是这个时代正越来越少被提及的四个字——通情达理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网络上有多少只知发泄情绪而毫无理性知见的喷子,
每个人都看得见,理何在?
网络上又有多少关于人心冷漠的新闻,
每个人也看得多了甚至感同身受,情又何处?
纵然是有,也是少到轻易就被淹没了。
王阳明说“读书以开其知觉”。
“知觉”二字意味深长,
既有知也有觉,分别指向的正是理与情。
见识所在故达于理,性灵发养方通于情,
没见识的人才会成为喷子,没性灵的人才会没人情味儿。
“开”用的更有深意,盘古开天,开的是混沌蒙昧,开出的是天地清明。
读书好谁都知道,但中国人仍是不爱读书的,
脑袋正如盘古之前的时代,那就只能是通情达理的反面——无理取闹。
曾国藩说“读书可变化气质”,
如此简易直白的涵养之法,如今却几乎成为了失传的秘密。
这三大隐喻,总结起来就是三种心性:心远,心诚,心明。
所谓心学,就在不离一个心字。
我们说一个人有涵养,诸位可以自己去想,是不是就是这三重内涵。
这是王阳明指给我们的三条光明正道,
其之所以光明的原理,正是《训蒙大意》里的一句话:
顺导其志意,调理其性情,潜消其鄙吝,默化其粗顽。
还可以有另一种总结:发乎情,止乎礼,明乎道。
而这,正是中庸之道,那个中国人几千年来所追求的至深之境。
所以王阳明紧接着说道:
“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,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。
是盖先王之教之微意也。”
中和,正是中庸之道的根本内涵、人之涵养的更高境界。
再来温习一下《中庸》开篇那句分量很重的话吧:
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
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
心中的诗与远方,就是未发之中;
展现出的仪式感之威仪,就是已发之和;
通情达理,就是致中和。
这就是阳明之言看似寻常背后的大不寻常,
那都是饱读诗书、内化于身心之后,
对先圣之教与自我领悟的终极凝练啊。
相关精彩内容,请关注情感驿站
相关内容:拼爹"靠谱不靠谱?最终还是觉得靠自己最好,但不应该忘记:前人栽树,贵人
本文由线上创作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://www.975004.comqgyz/13339.html
- 上一篇:部落格,你是什么?
- 下一篇:没有了